情到深處有怨尤
爭取婚姻中的雙贏(作者-張麟至牧師)
在教牧生活中﹐婚姻勸慰(counseling)的信息及工作﹐是經常少不了的。我常問自己﹐要怎樣講有關婚姻方面的道給會眾聽呢﹖當然我也時常注意收集這一方面的資料。柴普曼博士(Gary Chapman, 1938~)的這本書﹕Loving Solutions: Overcoming Barriers in Your Marriage (Northfield, 1998)的書名就抓住了我的注意﹔我看到書訊時﹐就立刻買進拜讀。他更出名的作品是愛的五種語言(The Five Love Languages. Northfield, 1992, 1995)﹐讀過他的這本書後﹐再看到另本書的書訊時﹐我就先睹為快了。
柴博士在美國惠頓學院(Wheaton College)的碩士專業讀的是人類學﹐有助於他在牧會上做基督教勸慰工作時﹐能看到旁人不易看見的問題及其解答。他在愛的解決(Loving Solutions)一書內﹐探討婚姻觸礁的十個原因。這些原因觸發我回到聖經內﹐去尋找解決婚姻衝突的解藥。此外﹐尚有七方面的事﹐也是婚姻不順暢﹑有衝突﹑甚或傾覆之處﹐我也一一加以探討。總共有十七章﹐希望對追求美滿婚姻者﹐有所幫助。
這十七章大多是在紐澤西州的美門教會(MCCC)十九年牧會時講的﹐也有少數的是早期在普林斯頓華人教會(PCC)講的。後來在馬利蘭聖經教會(CBCM)﹐以及亞特蘭大華人教會北堂(ACCCN)﹐也都講了幾篇新的講章。在這些講章裏﹐有許多面龐浮現其中﹐沒有他們的介入﹐我很難明白聖經許多與婚姻有關的經文和故事﹐我也相信這些神的道對他們有幫助的。「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﹐我們就活了。」(帖前3.8) 真的就是這樣。
我也十分感謝我的妻子徐宗和﹐不只是我們的婚姻生活使我得著了許多親身體驗﹐還有的是她出身於一個大家庭﹐使她對人情世故格外通達﹐這些都是十分寶貴﹑可被神使用的資源。
婚姻和家庭的重要﹐我們不必贅言了﹐聖保羅說﹐「這是極大的奧祕﹐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。」(弗5.32) 但願神使用每一個婚姻為著那極大的奧祕做見證。阿們。
張麟至牧師 2020/11/4. Suwanee, Georgia, U.S.A.
下載(繁體) 下载(简体)
我的小鷹會飛了﹗
祝福兒女之道系列 (作者-張麟至牧師)
牧會一輩子﹐每主日都面對許多家長們坐在下面聽道。他們想聽什麼信息呢﹖崇拜前後則在教堂裏各個角落看到許多可愛的小面龐﹐教會要如何培育他/她們﹐使他/她們成為未來優秀的神國精兵﹑社會精英呢﹖從我蒙恩以來﹐我幾乎沒有教過兒童主日學﹐即使我身為傳道人幾十年(1978~)﹐我也沒有投入過兒童事工。但是面對會眾的需要﹐我每個月或隔月都會講一篇親子關係方面的道﹐以回應其需求。
平時在看基督教書訊時﹐我總會注意一些有關的書目﹔這些年來也收集了不少書籍(詳見書目)﹐閱讀它們對我們夫婦教養兒女大有益處﹐對於我的講道也帶來了許多靈感。早年杜博生(James Dobson)的好幾本書籍給我們家許多的幫助。
我的妻子在CCEF (Christian Counseling & Educational Foundation﹐與西敏士神學院建教合作)上課時﹐學習到更多親子勸慰學的內容﹐尤其是Ted Tripp老師教的Shepherding a Child’s Heart (子女心﹑父母情)。這書給我們的幫助很大﹔我們介紹給教會裏的龐慧修姊妹﹐她大有愛心取得譯權將它翻譯出來﹐供應華人教會的需要。
有一年回台省親時﹐妻子在坊間買到孩子需要的九種福分(Wendy Mogel, The Blessing of a Skinned Knee: Using Jewish Teachings to Raise Self-Reliant Children. 2001; 中譯﹕久周文化﹐2008)﹐這是一本猶太人的書﹐它提及九種福份。我翻閱了以後﹐深覺它的章題是非常到位的靈感﹐我就借用這些題目﹐但回到聖經裏去尋找經文﹐做一系列九篇的釋經講道。
如何將聖經論及親子關係的智慧﹐應用在會眾當中呢﹖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小組討論﹐可在團契或主日學來實行。當小組裏的成員彼此熟悉信任後﹐這些材料就成為火種﹐點燃大家熱切的討論﹐大家在其中互相分享﹑勸誡﹑安慰﹑激勵。
我到了馬利蘭聖經教會(CBCM, Rockville, MD)服事後﹐就幾乎不再參與兒童事工了﹐因為教會裏有專責主任在做。亞特蘭大教會北堂(ACCCN)也是。早年服事的美門教會(MCCC)始終沒有請到專責傳道人﹐卻意外地強化了教會本身的家長同工們。我從她/他們的經驗裏﹐學習到許多關於兒童事工的意義。
兒童事工的黃金十年(2-12歲)﹐太重要了﹐每位家長﹑每個教會都應當把握好。這十年做穩了﹐根基打好了﹐爾後的青少年事工﹐以及青年事工﹐就都容易了。求主賜福我們手上的兒童事工﹐並堅立它。
張麟至牧師 2021/6/11. 台北市